实验室研发方向和内容:
重点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集团重点实验室平台,紧密结合集团的九大业务板块,积极围绕港珠澳大桥工程、核电工程、深中通道工程、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远海工程、长江大保护-长江流域人工湿地建设、斯里兰卡港口城等国内外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相关技术储备和技术服务工作,特别是在跨海通道设计和建造、离岸人工岛建设、超大型浮体、沉管等浮运系锚泊研究、核电防灾减灾工程、室内试验大型科研设备研制及现场监测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树立了品牌技术。另外在集团绿色环保、城市系统服务等产业链条上积极培育创新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以“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波浪与船舶、超大型浮体、锚泊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响应研究”、“海岸演变规律、港口航道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水动力模型试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依托集团产业链进行动态交叉。
实验室基础研究定位是对海岸工程水动力领域的前沿和交叉学科进行探索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定位于海洋工程建设领域长远需要,为解决集团实际需求而进行应用理论基础及技术应用研究,目的是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如下:
(1)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
该团队主要进行防波堤、防浪墙、桥墩及桥梁、外海人工岛等海工结构物的的稳定性及波浪力特性研究团队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学术带头人佟德胜,男,1970年11月生,学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新型消浪块体的开发与应用、深水曲面沉箱混合堤的开发和研究、超大沉箱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深水防波堤断面物模试验研究、无人工块体护面的抛石防波堤稳定性研究、长江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整治建筑物堤身结构新型构件试验研究、涌浪及长周期波对深水建筑物及工程船舶外海施工影响试验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局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及中国交建科技进步奖4余项,局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得专利1项,持修订行业技术标准2项,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2)波浪与船舶、超大型浮体、锚泊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响应研究团队
该团队主要进行大型船舶系泊,大型沉箱、沉管、导管架浮运与安装、海上浮体锚泊过程中动态响应等方面研究。团队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学术带头人叶国良,男,1964年12月生,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工程隧道沉管定位安装施工技术研究”、“超大沉箱起浮、海上浮运和系泊专题研究”、“涌浪及长周期波对深水建筑物及工程船舶外海施工影响试验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主持修订行业技术标准5项,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中国交建品牌员工”“中国交建优秀技术专家”等荣誉称号。
(3)海岸演变规律、港口航道泥沙运动规律研究
该团队主要进行港口航道淤积、骤淤及防治措施,人工沙滩稳定性及建造技术,基槽开挖泥沙运动特性及减淤关键技术研究。团队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学术带头人李树奇,男,1968年10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大量国际先进乃至国际领先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中国交建一等奖3项。获交通运输部第一届水运工程建设标准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奖,主编交通运输行业标准2部。拥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一级工法1项。担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水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运工程》理事、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4)水动力模型试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该团队主要进行试验相似理论的研究,无反射造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海啸波模拟技术的研究等内容。团队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学术带头人张文忠,男,1969年5月,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在多年的科研开发及工程实践中,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得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3项;主持并参编了行业标准规范3项,主持开发了多套造波机、造流、脉动造风等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并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入选天津市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专家库专家。